【21世纪头条文化艺术栏目;特约撰稿人:刘凯祥】
平日里我是喜欢和好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的。有好事庆祝,要喝;有烦心事,要喝;人生少不了酒,就像生活少不了忧愁。一起把酒的有公务员、企业老总、好兄弟、师生、徒弟等。大家聚时不论职务高低、收入多少,都以兄弟姐妹相称。酒,它以特有的魅力,引诱着我们。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中国现代诗人、作家艾青是这样描绘酒的: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喝酒,将来徒伤悲。
今年春节初二,三五知己就迫不及待的,到一位做健康项目的小妹家聚了。那天一高兴还喝多了,虽是文酒总觉得不好意思。没想到这次上海疫情一来,大家都不能出门了。我正好空下来整理手上编写的《文创&美育》随笔录一书,原打算写篇随笔作序言,没想到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几乎每周一篇,本篇随笔已是第八篇了。我并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字工作者,只是喜欢对以往经历做个记录。
从第一篇以我原生家庭对我人生影响开启的”星星指引我前行”。接着与青春为伴大学同学为背景的”为昨日的相聚,再干一杯”。开始走向文创&美育之路的”手工艺,你的春天在哪里”,以及”我和小主人的故事”之篇。2000年后任上海市宣传系统上海文化总会秘书长起发展的新篇章”美育与文创,一路同行30年”,以及”文旅商时空-邀你同乐”。第七篇是从理论研究及实践上形成的”你对美育几多情”。
我是特别喜欢读书和思考的。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对话的过程。以读书阶段来说,84年我从东华大学(纺织工程)毕业,留校工作后在职读研究生(教育系统工程),整个时期可谓是学历教育。而立之年后的读书便是自己喜爱的事了,出差时包里总会放上一本。但系统学习文化,是2000年后,从不惑之年开始的。那时看书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爱好,感觉需补充积累许多文化知识。由于住处附近有家私人书店,我几乎每周都会去那里翻翻看看,顺便买几本回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反经》,还有老子、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作。晚上常常盘腿而坐几个小时看书,空想时看着星星在闪动,静到只有翻书声。那时让我感觉年龄与距离最近的一本书是查建英写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你拿在手上,能感觉到书中一个个人物在和你对话。随着文创&美育事业的开展,看的书更多了。最爱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苏东坡的词。还有复旦大学出版的南怀瑾整套文集、曾国藩系列、王阳明《传习录》、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等等。
我在约30年的文创&美育事业中,理念和方法上受到启发和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明清第一牛人,“心学开创者”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核心概念是“心”;由此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中华文明在“心即理”之前认为人的本性应该遵循天理,王阳明“心即理”认为是人赋予了万事万物之意义。从“心即理”推导出,既然外物之理在内心,那么行为的准则也在内心。因此王阳明认为知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以人的认识作为指导,而人的认识又必然付诸实践方能求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结合王阳明“心学”,我对照自身力求二点,一唯“真”,二唯“用”。“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兴趣的、愿化时间、不知疲倦而且快乐的;交自己喜欢的人,真心、真诚、真情。“用”就是对人对己是有用的,有效的、是共赢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与学的关系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排在第一位,可见对传道的要求很高。
左3作曲家黄准97岁(红色娘子军作曲)、右3国家一级导演李进95岁、右1音乐史学家田沛泽98岁。
多年的文创&美育工作经历让我体悟到,在全国青少年美育活动及教师培训中,艺术对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心理投射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和想象中,人们借助艺术创作把人的记忆里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过去,即心理能量得到所谓的“升华”。所以我还加强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好在有教育学的基础,加上现在的线上听书,大大提高了读书效率。心理学三大巨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荣格、阿德勒;《思考、快与慢》这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获得2002年经济学诺贝尔奖,以及《心流》、《缠绕的意念-当心理学遇到量子力学》、《精神分析》系列、《艺术治疗》—等近百种专著。
对心理健康的评估,主要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自主性、才能、代际关系、智力潜能和情感潜能的自我实现能力等多个方面。
2020年疫情后,国际上研究发现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受到焦虑情绪的压力增多;隔离方式会加大心理障碍;失业等收入下降会造成许多人失望到失态;家庭聚合方式的改变会使人情绪失调;老人、儿童身心治疗的改变会影响到精神方面;酗酒及性发泄等方面的压抑造成心理失控。专家指出,传染病的大流行,会使医务人员、感染者和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增多。
今后我们在全国青少年美育及教师培训中,会加强与各地精神卫生中心等心理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交流互动。
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人从学校走向社会,智商甚至情商都很高,但由于缺少人文情怀、性格、心理健康等问题铸成大错,有的还触犯法律受制裁。所以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教育环境,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到底缺了啥?是缺少人文关怀吗?是缺少敬畏心吗?是没有底线思维吗?是不懂自我反省吗?是不求善终吗?疫情可以让我们放慢节奏,可以静下心来,反求诸己。
人们常引用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的高度评价:“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从古自今,历代领导都十分重视人在历史方面的学习与认知。确实多读一点历史,就会照见“敬畏心、底线思维、自我反省、求得善终”等等。
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高贵,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
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李商隐的《有感》写道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是昆曲名家,民国四大公子之一。曾反对他父亲称帝,为了提醒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浅才好。写下:“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
我们知道王阳明也学过道,打坐功夫很好。在他传记中记载有一次,王阳明专门去山中拜访一位道士,还一路跪拜。但道士就是离他远远的,最后道士对他说。你这个人“礼虽重,终不离官气”。礼貌很隆重了,功名还有份,将来官做得大。但你不能修道,古人云:此身未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
佛教说: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现在人们也常说:不忘初心。那如何明白自己的“初心”是为何而起的,我觉得有幅对联表述很到位:“穷理于事务始生之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本篇以从我自身读书以及对“真”与“用”,在文创&美育事业中的心路历程,并呼吁“为师还需致良知”。“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人内在就有的,也是最高位的道德意识。“致”就是在事上磨炼,实践的过程。“致良知”就是把“良知”做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称:余闻善言天者, 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于己。如此, 则道不惑而至数极, 所谓明也。
【21世纪头条文化艺术栏目特约撰稿人 刘凯祥 :上海市宣传系统原上海文化总会秘书长、上海文化市场研究所、上海爱心书刊捐赠服务中心主任、中华青少年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2022年5月27日】